作为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活动之一,近日,央视新闻直播间以“从校办厂到全球标杆 ‘一扇门’撬动国际市场”为题全面报道南京经开区企业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崛起之路,从一所高校的校办工厂起步到如今已成功走向世界,其生产的车门系统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成为巴黎、纽约、洛杉矶等全球名城轨道交通的关键装备,并在安全与效率方面实现重要技术突破。
千锤百炼一扇门的“极限挑战”
在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尼机电”)省级重点实验室,其生产的车门产品正进行多轮严苛测试。耐久测试,车门需连续开关150万次,以验证其耐久性能否保证列车运行多年甚至几十年;高低温测试,高低温试验箱可在零下60度的极寒与70度的高温之间切换,模拟从极寒到酷热的极端温差,检验门系统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能力;防水测试,淋雨实验区通过模拟暴雨环境,验证车门防水性能。正是通过这些严苛测试,一扇扇安全可靠的车门才得以走向市场。
个性化量身定制智能产线会“思考”
走进康尼机电生产车间的智能化产线,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机器人工友”无处不在。以往如车门包边等工艺,高度依赖老师傅的手艺与体力,而如今,机器人能够以毫米级精度稳定完成。
与传统的标准化产品生产线不同,这些车门将发往全球不同城市,适应多样气候与环境,可以说是“千门千样”。如何实现高效又精准的个性化制造?据企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整条产线如同一个“智慧大脑”,为每扇门赋予专属身份,实时采集数据、智能排产,实现多型号“混流”生产,极大提升了柔性制造能力。
从追赶到引领科教融合驱动持续创新
康尼机电高铁车门的横切面模型看似简单,实则集成了二十多项技术,从气动密封到轻量化材料,企业产品的迭代历程,也记录着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持续突破。
十几年前,高铁车门核心部件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如今,康尼机电自主研发的“内置塞拉门”系统,利用气流压差增强密封,把门关得更紧,一举攻克最核心的气动密封难题。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积累,最终使“复兴号”首次装上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车门。目前,康尼机电已成为该领域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多项核心技术成为“复兴号”车门标准的“原型蓝本”。
从最初的一家校办工厂到服务全球的行业领先企业,其核心优势在于持续创新,而创新之源则依托于深厚的科教资源支撑。校企共建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省级重点实验室推动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与高校合办定制班,定向培养产业所需的研发和技能人才,都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与人才保障。